ESD 测试(Electrostatic Discharge Test,静电放电测试),是指通过模拟实际环境中的静电放电事件,对半导体器件、组件或系统施加特定等级的静电脉冲,评估其抗静电干扰能力和耐受极限的试验。
其目的是:
模拟真实 ESD 场景:如人体接触放电(HBM)、机器设备放电(MM)、带电器件放电(CDM)等;
施加梯度静电电压:从低电压逐步升高,观察器件的响应;
判定失效阈值:记录器件出现显性损坏或隐性参数漂移时的Z低静电电压,即为该器件的 ESD 耐受等级(如 HBM 2kV)。
为什么半导体必须做 ESD 检测?
半导体器件(如芯片、MOS 管、二极管、集成电路 IC 等)的核心结构极其脆弱,而静电放电(ESD)是导致其失效的首要因素,具体原因可拆解为三点:
1. 半导体器件的物理脆弱性
半导体器件的关键结构(如 MOS 管的栅氧化层、PN 结、金属互联线)通常处于纳米级尺度(例如先进制程芯片的栅氧化层厚度仅 1-5nm),其耐压能力极低(通常仅几十到几百伏)。而日常环境中静电电压可达数千至数万伏(如人体摩擦产生的静电可达 10-30kV),远超器件的耐受极限。
2. ESD 对半导体的双重破坏性
ESD 的危害不仅是即时损坏,更包括隐性失效,两者都会直接影响产品可靠性:
显性损伤(即时失效):ESD 瞬间产生的高压会击穿栅氧化层、烧毁 PN 结或金属互联线,导致器件直接短路、开路,失去基本功能(如芯片通电后无响应)。
隐性损伤(潜在失效):ESD 未直接击穿器件,但会造成局部结构缺陷(如氧化层漏电、PN 结特性漂移),器件当时能正常工作,但长期使用中会因参数劣化逐渐失效(如手机芯片突然死机、汽车电子模块故障),这种隐患对航空航天、医疗、汽车等领域的安全至关重要。
3. 全生命周期的 ESD 风险场景
半导体从生产到应用的全流程都存在 ESD 风险,检测是提前规避风险的关键:
生产环节:晶圆搬运、光刻、封装测试中,设备与器件的摩擦、空气干燥环境都会产生静电;
运输环节:包装材料(如塑料)摩擦、人员接触会积累静电;
应用环节:下游厂商(如手机、家电组装)的焊接、安装过程中,人体或工具的静电可能转移到器件上。
若不通过 ESD 检测验证器件的抗静电能力,会导致批量性失效,造成巨大经济损失。
ESD 测试参考标准
标准体系 | 标准编号 | 核心内容 | 适用场景 |
IEC 体系 | IEC 61000-4-2 | 电磁兼容(EMC)中的 ESD 测试方法,包括接触放电(0.1-30kV)和空气放电(0.1-15kV)两种方式,评估设备 / 组件在静电环境下的工作稳定性。 | 通用电子设备(如家电、消费电子)的系统级 ESD 测试 |
JEDEC 体系 | JEDEC JESD22-A114 | 半导体器件人体放电模型(HBM) 测试标准,规定测试电路、电压等级(0-15kV),是芯片级 ESD 测试的核心依据。 | 芯片、二极管、MOS 管等器件级测试 |
JEDEC JESD22-A115 | 半导体器件机器放电模型(MM) 测试标准,模拟机器设备与器件接触时的放电,电压等级(0-200V)。 | 生产线上器件与设备接触场景 | |
JEDEC JESD22-C101 | 半导体器件带电器件放电模型(CDM) 测试标准,模拟带静电的器件接触接地物体时的放电(更贴近实际组装场景),电压等级(0-10kV)。 | 器件运输、组装时的 “带电接触” 场景 | |
ANSI/ESD 体系 | ANSI/ESD S20.20 | 并非直接测试器件,而是生产环境的 ESD 防护系统标准,规定了车间接地、人员防护(防静电服 / 手环)、包装材料等要求,从源头减少 ESD 产生。 | 半导体工厂、电子组装车间的环境防护 |
行业特定标准 | AEC-Q100(Chapter 8) | 汽车半导体的 ESD 测试要求,基于 JEDEC 标准,但提高了耐受等级(如 HBM 需≥2kV,CDM 需≥500V),适配汽车高温、高振动的严苛环境。 | 车载芯片(如 MCU、传感器) |
MIL-STD-883H(Method 3015) | 军用半导体的 ESD 测试标准,要求远高于民用(如 HBM 需≥5kV),适配航空航天、军事设备的高可靠性需求。 | 军用芯片、航天电子器件 |
半导体的ESD 检测并非额外要求,而是保障其可靠性的必要环节:从物理层面看,器件脆弱性无法规避;从风险层面看,全生命周期都有 ESD 威胁;从标准层面看,不同领域已形成明确的测试规范(如 JEDEC 针对器件、IEC 针对系统、AEC-Q100 针对汽车)。只有通过 ESD 测试,才能确保半导体器件在实际应用中不被静电损坏,避免终端产品(如手机、汽车、医疗设备)出现安全隐患或功能失效。
